
400-123-4567
+86-123-4567
时间:2025-09-23 20:31:37
据悉,扬州市正在积极推进东南大学成贤学院转设扬州理工学院,努力将学校建成市属公办普通本科。不久前,扬州职业技术大学设立,成为扬州第一所公办职业本科。作为一座人口近500万,经济总量超过7000亿元的城市,虽然在江苏十三太保中并不显眼,但在全国范围内是妥妥的经济强市,这也是扬州极力推动高校建设落地的动力。
扬州市拥有扬州大学、扬州职业技术大学、扬州大学广陵学院、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4所本科院校,以及江苏旅游职业学院、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、江海职业技术学院、扬州中瑞酒店职业学院4所高职院校。在教育部的名单上虽然还有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,事实上,这所学校早已被原扬州市职业大学合并,也就是扬州职业技术大学的建校基础之一。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仅有2所公,2所民,2所公办高职和2所民办高职的数据确实并不显眼。要知道,早在1990年代,扬州就拥有6所公办高校,这在当时的普通地级市中是相当亮眼的,那为什么大学越来越少了?
这就要说到一个陈年旧事,1992年,江苏省由扬州师范学院、江苏农学院、扬州工学院、扬州医学院、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、江苏商业专科学校等6所高校合并组建扬州大学,此举响应了当时高等教育改革中“强强联合”的浪潮,试图以规模优势竞争国家资源。
但是,受限于名额数量,扬州大学在与南京师范大学、苏州大学等高校的竞争中落败,冲击211工程的目标并没有实现,却造成了当前扬州在高校数量和层次上的不足局面。这算不算学校过渡合并的失败案例?
合并让学校的规模完成跃升,成为学科门类最全的省属高校之一,培养30万人才。综合排名稳居全国百强,有农业科学、化学、植物与动物科学等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千分之一,共1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百分之一。
扬州大学是江苏省和教育部、农业农村部共建大学,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、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,全国首批博士、硕士学位授予单位,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,全国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。
学校共六个校区,校园总占地面积6000多亩,校舍建筑面积140多万平方米,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,博士专业学位类别3个,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1个,硕士专业学位类别38个,博士后流动站22个;现有教职员工6000多人;全日制本科生33800多人,各类博、硕士研究生15900多人。
合并让学校的规模确实在省属高校中,属于领先地位,但受限于“双非”的身份制约在资金投入、生源质量上弱于双一流大学,扬州作为一个非省会普通地级市,区位吸引力不及省份南京和经济强市苏州,加剧资源竞争劣势。盲目追求“大而全”反而稀释了学校和学科特色,尤其在资源有限的非顶尖高校中,合并反致定位模糊。
学科“大而不强”,缺乏顶尖特色。合并后学科门类齐全,但除兽医学(A-)外,多数学科处于B类及以下水平,虽然在省属院校中确实不弱,但未形成全国领先的学科群。而南京医科大学、南京邮电大学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、南京林业大学等省属高校,凭单一优势学科逆转入选“双一流”,反衬扬州大学“综合化”路径的劣势。
内部整合挑战稀释优势。六校合并后存在多校区管理、文化隔阂、学科差异以及专业重复等问题,耗费大量资源整合,延缓学科突破。原扬州师范学院是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,在那个年代是十分出类拔萃的;原江苏农学院的农科优势,也曾全国前列,学校合并后,产生资源分配矛盾,学科弱化,未能转化为评选竞争力。
扬州大学的合并是特定政策背景下的战略选择,其未能入选211的主因并非合并本身,而是整合效能不足与江苏高教生态激烈竞争的结果。它既收获了规模红利和部分学科突破,也因特色不彰、资源分散付出代价。这一案例揭示了高校发展的深层规律:在资源约束下,“精而强”比“大而全”更具可持续性,而合并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能否以改革推动实质融合。